当前位置:首页 > 资讯 > 正文

从菜品到运营 北京校园餐赛道全面升级

  • 资讯
  • 2025-04-11 07:06:04
  • 10

  转自:北京商报

  春季学期,北京中小学“校园餐”再次升级,试点推出创新菜品样式和推进“中央厨房+微厨房”供餐新模式等组合拳打法。北京商报记者发现,在菜品受到好评、食堂满意度提升的同时,校园餐供应端正经历深度适配——从设备迭代、人员技能升级到运营精细化管理,行业规范化进程中,校园餐供应格局正迎来系统性重构。

从菜品到运营 北京校园餐赛道全面升级

  升级版“冬奥餐”受好评

  番茄芝士烤鸡胸、新西兰黑椒牛排、清蒸雪菜芽龙利鱼、芦笋百合爆虾球……这些在“冬奥餐”食谱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升级的菜品,已经在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的食堂上新了一个多月。“创新菜品运行后,食堂满意度明显上升,开学至今学校一共推出了80多道创新菜品。”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后勤主任毛辉称,未来还将不断研发新菜品,持续收集学生和家长意见。

  上述新食谱研发团队负责人、北京联大旅游学院餐饮管理系主任姜慧告诉北京商报记者,此次校园餐的研发目标主要围绕营养均衡、烹饪方法多样、口味与多样性等问题。因此,本次创新菜品样式着重从食材新鲜度与安全性、创新烹饪技法、个体差异、食材搭配四个方面入手。

  实际上,校园餐更注重的无外乎食品安全与膳食营养这两大关口。除了像上述学校自营食堂外,新学期也有部分学校尝试了“中央厨房+微厨房”供餐新模式。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,该模式通过中央厨房负责食材集中采购、食材预处理、冷链配送等环节,校内微厨房对中央厨房配送的净菜和半成品进行烹饪加工和配餐。

  试点学校校尉胡同小学、厂桥小学的学生家长称,这一模式解决了学生自带餐具、食堂自制餐食等问题,同时流程的透明化,减少了分散采购带来的质量不稳定问题,也降低了学校食品安全风险。

  从业校园餐供应服务10余年的北京朝尚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鹿祥忠介绍,“中央厨房+微厨房”供餐模式已在试点学校落地生根。学校将粗加工间改造成餐具洗消间,有效化解学生自带餐具的卫生隐患,筑牢食品安全防线。中央厨房预处理净菜配送,厨师到校炒制,既保障菜品口感,又提升出餐效率,让学生能第一时间吃到热乎饭菜。

  用AI精细化运营

  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地和试点,校园餐的安全进一步实现质的变化,而这背后供应端的运营模式也在匹配升级。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,目前中小学校园餐的供餐方式主要分为三种:学校自主运营食堂、将食堂委托给第三方企业承包经营,以及由校外配餐公司集中加工配送。

  毛辉也提到,除了在菜品上的升级,学校还积极推进智慧食堂建设,打造校园食堂智能化管理新模式,目前已基本完成。通过智能验货机、智能晨检设备、智能留样冰箱、AI后厨监控等人工智能技术,对食堂食材采购验收、加工制作、清洗消毒、人员健康管理等环节进行监控和管理。对支付结算、校长陪餐及就餐满意度测评等工作进行网络信息化操作,建立校园食堂数字化管理一体化平台,实现了全流程追溯,对校园食堂食品安全全过程智能化监管。

  曾服务北京“双奥”的北京丽华快餐公司(以下简称“丽华快餐”)目前负责北京20余家中小学的餐食配送,为保障餐食口味与安全,目前公司建立集体配送制度,每日采用新鲜食材制作,由专人专车配送,车程严格控制在10—20分钟。在营养与适口性方面,丽华快餐组建专业团队,由营养师与资深厨师共同研发菜品,每周更新菜单。

  企业运营模式已面临深层调整,不可否认的是,这些适应行业需求的升级与模式调整,无疑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投入。一位校园餐供应从业者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,当前单校供餐规模普遍达数百至上千人,菜品设计从“吃饱”转向“吃好”,通过应季鲜果入菜、无油烹饪、粗粮精做等强化营养搭配,然而受食材成本占比超60%、人工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,利润率已压缩至不足10%。

  北京学生营养餐协会会长王清霞指出,食品安全是校园餐不可逾越的红线,一旦发生食安事故,不仅涉事企业面临退出市场风险,更会对学生健康造成损害。正是由于行业的特殊性,做校园餐比开一家餐馆要难得多,需建立全流程食安溯源体系、配备智能化加工设备、组建专业化营养团队。这种高标准监管态势,在倒逼企业规范化发展的同时,加速行业洗牌,为优质企业留下了更多增长空间。在此过程中,不断提升议价能力和经营效率是企业持续优化盈利空间的关键。

  推动行业规范化

  近年来,在校园餐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,预制菜使用、食品安全等问题一度引发社会热议。从当下的行业变革不难看出,校园餐正朝着规范化、安全化、营养化方向持续升级。

  从供应端来看,一方面是相关政策的出台引导,主体责任持续强化,另一方面是行业的不断迭代升级,行业加速洗牌。这也意味着,部分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企业面临洗牌,产业格局正经历重构。北京丽华快餐公司总经理牟剑认为,尽管校园餐赛道的竞争态势越发激烈,但其开放性较以往显著提升,这无疑为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。良性竞争宛如行业升级的催化剂,企业为脱颖而出,将更具动力在产品研发、品质把控以及服务优化等方面持续创新。这些创新举措不仅能为企业自身赢得竞争优势,更能为整个行业发展注入全新思路,进而推动传统校园餐市场实现全方位的迭代升级。

  “校园餐行业正在向更好吃、更安全、更营养、更健康四大方面发展,但仍有进步空间。”王清霞认为,大众应从科学健康的角度来衡量校园餐的好坏,而非适口性单一标准,这一观点的普及程度仍有待提升。不仅如此,政策引导固然是推动校园餐规范发展的重要力量,但要实现行业的良性进步,还需要多方协同发力,政府部门加强监管的同时,行业协会也需充分发挥作用,制定出更为完善、精细的行业标准,从而全方位推动校园餐产业生态的持续优化。

  未来校园餐在智能化管理、个性化服务等方面还有待细化。姜慧提到,接下来运营者可运用大数据实现智能采购与库存管理,减少食材浪费。用餐环节,通过人脸识别或二维码取餐,配合机器人送餐,减少排队;借助RFID芯片餐盘或图像识别技术自动结算,提升效率。个性化服务方面,依据学生饮食习惯、运动量和特殊饮食需求,生成定制化餐单。在可持续发展上,计算餐品碳排放量,引导学生选择低碳餐食;利用AI摄像头识别、分拣餐厨垃圾,联动中央厨房推动资源循环利用。

  北京商报记者 郭缤璐 张天元

有话要说...